赤壁之戰曹軍大敗 孫劉聯軍以少勝多的原因是?綜合新聞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面對強敵而不懼,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以弱勝強,創造了輝煌戰績,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后,乘勢向江南進軍,一舉奪占荊州。在此關鍵時刻,本應集中力量,徹底追殲劉備,然后再圖東吳。而他卻驕傲輕敵,同時攻打兩個敵人,以致促成孫劉聯合抗曹,使自己處于不利地位。江南是水網地區,利于水戰,而曹軍長期在北方征伐,不習水戰。曹操在進軍之前雖然訓練了一些水軍,但戰斗力不強;在進軍中雖然又收降了荊州水軍,但軍心不穩。在這種情況下,要同以水軍立國的東吳進行水上較量,顯然是舍長就短,結果為孫劉所乘,遭到失敗。
孫劉聯軍在赤壁水戰中,之所以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不為強敵所嚇倒,不為表面現象所迷惑。通過冷靜的分析,既看到曹操16萬大軍壓境,其勢洶洶,又看到曹操后方不穩,部隊遠來疲憊,不服水土,不習水戰;既看到劉備新敗,兵力不足,又看到有利的戰場條件和擁有善于水戰的五六萬水軍,從而具備了取勝的基礎。
二、聯合抗曹,打擊主要敵人。孫權和劉備雖有矛盾,但大敵當前,如果不聯合起來,勢必被各個擊破;而聯合起來,就相對地改變了力量對比,為戰勝曹軍創造了條件。
三、積極迎戰,先機制敵。采取這一方針,是符合當時情勢的。一則曹操輕取荊州,發展過快,兵力不集中,占領區不鞏固,正可乘其立足不穩而擊之。二是乘戰略要地樊口尚在劉備手中,曹軍尚未達成水陸分進合擊之際,迫曹軍于江上水戰,挫敗其水軍,使其難以順江東下。三是曹操恃勝而驕,先給以迎頭痛擊,使曹軍上下震驚,混亂被動。
四、以長擊短,出其不意。利用擅長水戰的優勢,對遠來疲憊,不善水戰而又麻痹輕敵的曹軍,出其不意地采用火攻,然后乘敵混亂,迅速投入主力,實施有力的突擊,擊敗曹軍。赤壁一戰對于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曹操失敗,無力再向江南進軍,孫權和劉備則乘勝發展勢力,擴張地盤,這就為以后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曹操的失誤:
?。?)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索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于赤壁,王浚下于巴丘”。曹操的主力部隊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