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戰的背景介紹 牧野之戰爆發的起因是?綜合新聞
牧野之戰的戰爭背景
商朝自商湯滅夏建立,經歷600多年后,傳位至第31位國王帝辛(商紂王)時,已是危機四伏。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辛“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但“好酒淫樂,嬖于婦人”。政治上帝辛耗巨資建鹿臺、矩橋,造酒池肉林,使國庫空虛。寵信愛妃妲己以及飛廉、惡來等一幫佞臣,妄殺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造成諸侯臣屬紛紛離叛。軍事上帝辛致力于用兵于東南夷族,雖然戰爭取得了勝利,俘虜了“億兆(上百萬)夷人”,帝辛也被譽為“百克(百戰百勝)”,但商軍主力遠征東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空虛,無兵可守。
周本來是渭水中游的一個古老部落,居住于今陜西中部的一些地區,依靠優越的自然環境逐漸發展起來。到姬昌時,對內重用呂尚、散宜生、太顛、閎夭、南宮適等一幫賢臣,國力日強;對外姬昌宣揚德教,積極調停各方國間的爭端,使諸侯紛紛依附。
據《史記》記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前1056年,姬昌對內稱王,即周文王。前1055年,姬昌出兵伐犬戎。翌年又討伐侵凌鄰國的密須,解除了伐商的后顧之憂。前1053年,姬昌出兵東向攻黎(山西省長治市西南);前1052年,攻邘(今河南省沁陽市);前1051年,攻取了商王寵臣崇侯虎的崇國。這三場戰爭勝利后,周切斷了商朝同西部屬國的聯系。同年,姬昌遷都于豐(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角),使國都不易受戎狄的侵擾并更有利于向東進兵。至此,姬昌伐商的戰略部署已經基本完成。
牧野之戰原因
原因自然是因為殷商統治集團政治腐朽,橫行暴斂,嚴刑酷法,導致喪盡民心,眾叛親離。其次是對東方進行長期的掠奪戰爭,削弱了力量,且造成軍事部署的失衡。三是殷商統治者對周人的戰略意圖缺乏警惕,放松戒備,自食惡果。四是作戰指揮上消極被動,無所作為。加上軍中那些臨時倉促征發的奴隸陣上起義,反戈一擊,其一敗涂地也就不可避免了。
商朝最后一任君王。名辛,為帝乙的兒子,史稱為紂王。雖材力過人,然拒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遂導致民怨四起。周武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商者八百;戰於牧野,紂軍敗,自焚於鹿臺。紂王是殷商王朝最后一個帝王。他勇力過人,反應敏捷,有文武才能。曾多次征伐東夷,獲得大量奴隸與財富。但他生活奢侈腐化,加劇了社會矛盾。他橫徵暴斂,行為暴虐,不聽諫阻,一意孤行,致使微子去之,箕子以為奴,比干諫而死。他自以為上天會保佑他,以為自己不會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