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是誰發動的 唐朝安史之亂禍首是誰?綜合新聞
安史之亂是指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對唐朝的一次叛亂。
唐朝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國家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天寶十五年占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安祿山——唐朝三鎮節度使、安史之亂禍首
安祿山本姓康,名阿犖山(一作軋犖山),即戰斗的意思。姓氏本應讀作亞歷山大,母親阿史德氏為突厥族女巫,安祿山年幼時父親就死了,一直隨母親住在突厥族里。他母親后來嫁給了突厥將軍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安祿山也就冒姓安氏,名叫祿山。他在30歲前一直混跡在邊疆地區,是一個很不安分的商人。 30歲那年步入軍旅,在不到4年的時間就做到平盧將軍。天寶元年(741)正月初一,他剛剛40歲時,一躍成為駐守邊疆的藩鎮安祿山家鄉朝陽古城一級的最高軍事統帥——平盧軍節度使。在此后的十幾年中,他飛黃騰達,在唐朝嚴格按照任職年限資格任官的體制下,創造了和平年代邊疆軍帥仕途騰達的神話。天寶十載二月,也就是他49歲的時候,已是身兼三鎮節度使,同時兼領平盧、河北轉運使、管內度支、營田、采訪處置使。從40歲到49歲,安祿山從一方節帥到身兼三鎮,榮耀君寵達到頂峰。天寶十四年狡黠奸詐,驍勇善戰的他擁有重兵,以清君側為由發動叛亂,使強大的大唐帝國開始走下坡路。叛亂后稱帝,做了二年瞎眼皇帝,被其子謀殺。安祿山長得癡肥,眼盲后,長期靠心腹小宦官為其穿衣。因其寵愛幼子,長子安慶緒見安祿山對自己不加寵幸,心中怨憤,使安祿山寵幸的宦官在替安穿衣時,以刀刺其腹而死。
史思明——唐安史之亂的禍首之一
史思明,寧夷州人,原姓阿史那,名崒干,因戰功唐玄宗李隆基賜名思明。史思明少年時與安祿山一起在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長大。成年以后,二人仍然保持著友好的關系。不久,二人同時被唐政府封為捉生將。以后史思明又得到了再次提升,擔任了大將軍職務。史思明驍勇善戰,胸懷才略,因此多次建立戰功,很受玄宗賞識。有一次,玄宗召見他,親自賜座,并與之親切交談,對他的軍事才能大為稱贊。玄宗問他多大年齡,史思明回答說:“已經40歲了?!毙谂闹谋痴f:“你好好地努力吧,日后一定會顯貴的?!?/P>
天寶年間,史思明因為軍功顯赫而被授平盧兵馬使。唐玄宗這位中國歷史上頗有作為的風流君主,在開創了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之后,不曾料想正是自己視為心腹的愛將史思明和安祿山,發動了使他被迫背井離鄉的“安史之亂”。從此以后,興盛強大的唐政權變得千瘡百孔,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