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揭秘:到底為何國軍的戰報和實際結果相差懸殊綜合新聞
抗戰八年中中國軍隊付出了極大代價,但到底消滅了多少日軍至今眾說紛紜,甚至連每次戰役殲滅多少日軍都莫衷一是。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雖然跟戰場上各方統計數據有失精準不無關系,但最主要還是因為交戰雙方都會出于種種目的夸大自己的戰績。
那么中國軍隊對抗日功績的浮夸有多厲害呢?
1、為了給國人提氣,國軍在宣傳殲敵人數時注了不少水分
在戰時,為了鼓舞士氣提振民心,交戰雙方在對外宣傳時往往會夸大自己的戰績,同時把自己的損失往小了說。這在國軍的抗戰宣傳上幾乎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據時任國軍第18軍18師參謀長的趙秀昆回憶:“抗戰中期,國民政府軍委會軍令部曾通令部隊,為了‘國際影響和鼓舞士氣’,對于戰場傷亡和斃、俘敵軍可以‘以一報十’,而各部隊又據此層層加碼,神話式的‘戰報’就出現了?!碑斎?,實際情況可能不像趙所說的“以一報十”這么夸張,但把戰績往大了說倒真屢見不鮮。
比如大的戰役方面以臺兒莊會戰為例,此戰日軍承認的傷亡是11984人,李宗仁向蔣介石報告的殲敵人數是2萬余人,而當蔣介石向外宣布大捷時,數據成了:“是役敵死傷三萬余眾,我繳獲步槍萬余枝,輕重機槍九百三十一挺,步兵炮七十七門,坦克四十輛,大炮五十余門,俘敵無數。敵板垣及礬谷師團主力業已被我殲滅?!焙苊黠@是做了一些夸大。(孫挺信著《中日長江大決戰》第33頁)
不獨大的戰役,即便是有影響力的小勝利,在對外宣傳上也往往加以夸張。比如孫立人一戰成名的仁安羌大捷,國民政府及白崇禧等人對外都宣稱“敵遺尸1200具,解英軍7000多人之危,救出馱馬1000多匹,美國教士與新聞記者500人?!?《白崇禧回憶錄》P230)也就是說僅日軍死亡人數就有1200人。然而據1942年4月20日(仁安羌大捷第二天)遠征軍高級將領羅卓英給蔣介石的戰況報告稱:“現據孫師長報稱:……敵向南退卻,其死傷約500余名,我亦傷亡百余?!?《抗日戰爭正面戰場》P1419)當天遠征軍美方指揮官史迪威在其日記中也說:“38師(孫立人的師)重新占領了仁安羌,擊斃了400名日本人?!?《史迪威日記》1942年4月20日)也就是說,仁安羌大捷其實敵人死傷人數也就四五百人,并不像國民政府所說的“遺尸1200具”。
不僅中央政府這么干,地方軍政部門也不含糊,比如據時任《廣州日報》采訪主任的張家耀在其日記中所記:“1938年10月15日,報社收到第四路軍政治部發來的特訊,謂我軍在福田大捷。編輯部人心振奮,以特大號字標題第一版刊出抗戰勝利的好消息?!墒沁@則報導原來是夸大戰果,未符事實的。查實日軍一個聯隊(即一個團)在敵機掩護下沿增(城)博(羅)公路向福田進犯,輕率冒進,遭到李振球部的堅強抵抗,敵軍意外受挫,便退回博羅整頓。李振球部雖取得了小捷,但傷亡很大,恐難在福田持久作戰,李便命所部向增城附近撤退,擬在增江右岸設防堅守。第四路軍政治部主任李煦寰有意夸大戰果,渲染戰績,企圖邀功,故發出福田大捷的特訊要各報登載。一般市民聽見戰勝消息,人心大定。省動員委員會今天還籌備到前線去慰勞呢!晚上回報社,陳總編輯找我談話。他對夸大戰果的報導深表不滿,他說如此下去,自欺欺人,終必自吃惡果?!?張家耀《廣州棄守前后見聞日記(1938年10月12日-24日)》,《廣州文史資料 第48輯 廣州抗戰紀實》1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