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 id="ziq3o"><menuitem id="ziq3o"></menuitem></rp><wbr id="ziq3o"><input id="ziq3o"></input></wbr>

  1. <rp id="ziq3o"></rp>
    <source id="ziq3o"><menuitem id="ziq3o"></menuitem></source>
    <tt id="ziq3o"><tbody id="ziq3o"></tbody></tt>

      1. <rp id="ziq3o"><menuitem id="ziq3o"></menuitem></rp>

        <rt id="ziq3o"></rt>
        <tt id="ziq3o"></tt>

        諾獎化學家領銜一戰毒氣戰:一戰化學武器的由來綜合新聞

        資訊發布時間:2022-11-27 10:29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的戰爭。戰爭期間,交戰雙方的化學家研究了3000多種化學物質,希望研制出最具殺傷力的化學武器,因此有人把一戰稱為“化學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的戰爭。戰爭期間,交戰雙方的化學家研究了3000多種化學物質,希望研制出最具殺傷力的化學武器,因此有人把一戰稱為“化學家的戰爭”。有趣的是,德國和法國各有一位“諾貝爾級別”的科學家領軍本國的化學武器研究,可謂將戰火“延伸到了實驗室”。

          從催淚手榴彈到致命毒氣

          一戰中最先使用化學武器的是法國。1914年8月,法國軍隊向德軍投擲催淚手榴彈。這種手榴彈里充滿了溴乙酸乙酯---一種催淚毒劑,不過每枚手榴彈只能產生19立方厘米的催淚氣體,濃度太低,以至于德軍幾乎沒有覺察到對手“使了陰招兒”。當時溴的產量很低,所以法國人不久就把主要成分換成了氯丙酮。1914年10月,德軍向英軍陣地發射了一種裝有化學刺激物的炮彈。不過這種炮彈施放的毒劑的濃度也很小,英軍也沒有覺察。當時不管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都不認為使用催淚彈違反1899年禁止使用化學武器的《海牙條約》。

          德國在開發和使用化學武器上下的功夫比較大。德軍第一次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是在1915年1月31日,那一天德軍向俄軍陣地發射了1.8萬枚含有液態甲芐基溴(一種催淚氣體)的炮彈,結果由于氣溫太低甲芐基溴全部凍住了,根本沒有氣化,放毒的目的沒有實現。同年4月22日,德軍在第二次伊普爾戰役中首次大規模施放氯氣,給法國和阿爾及利亞士兵造成很大傷亡。它也成為化學武器進攻的首個成功戰例。

          一位作家在采訪目擊者后描述了當時的可怕場面:“高達30英尺的黃綠色氣體在東風的吹拂下緩緩向前推進。這種致命的氣體灼傷了協約國士兵的眼睛和肺,讓他們嘔吐并在痛苦中倒地。數以百計的人在口吐鮮血和綠色泡沫后死去。士兵們的銀質徽章和皮帶扣也變成黑綠色?!眳f約國立刻譴責德軍踐踏《海牙條約》,德國則狡辯說條約禁止的是化學彈頭,沒有限制氣體發射裝置。

          但氯氣并沒有德國人期待的那么有效,它很容易被對手發現,而且它溶于水,一些簡單的方法就能對付它---例如用一塊蘸了水的濕布捂住嘴和鼻子。前線官兵中還流傳著一個更有效的方法:用尿而不是水來把布弄濕。因為人們知道氯與尿素更容易發生反應形成二氯脲。盡管如此,氯氣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心理戰武器:只要看到綠色煙霧飄過來,大家就會膽戰心驚。到1916年,協約國和同盟國都開始公開使用化學炮彈,《海牙條約》徹底失效了。

          “愛國愛得狂熱”的化學奇才

          德軍化學武器的開發離不開一批著名化學家,比如19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瓦爾特·能斯特,但領軍人物是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弗里茨·哈伯。這位化學奇才不僅積極為德軍研制毒氣彈,還提出大規模使用毒氣戰即“化學戰”的設想,被德國統帥部采納。

        亚洲日本国产_中文AV网站_2021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_欧美v亚洲v日韩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