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王孝杰:一敗當貴賓二敗變農民三敗成英模綜合新聞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在唐朝(含武周)眾多名將中,王孝杰的名氣是非常大的。他數次大破敵軍,最終英勇殉國,新舊《唐書》均有其傳記。
王孝杰生于貞觀年間,陜西潼關人,相貌奇特,武藝高強,身上帶有典型的關中大漢氣息。高宗時,大唐與吐蕃關系逐漸惡化,兩國戰事不斷,王孝杰丟下農具,帶上大餅,慷慨從戎,開始了他刀光劍影的武士生涯。在多年的保家衛國戰斗中,王孝杰作戰勇猛,屢立戰功,官職不斷攀升,成為一名優秀的高級將領。
王孝杰一生征戰無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捷有兩次,一次是長壽元年(692年)十月,王孝杰率大軍擊敗吐蕃,收復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以軍功拜左衛大將軍;另一次是延載元年(694年)二月,王孝杰在青海湖一帶大敗吐蕃和西突厥聯軍,因功官拜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封清源縣男。
戰爭,有勝就有敗,王孝杰也遭遇過三次比較窩囊的敗績,前兩次是跟吐蕃對決,后一次是跟契丹玩命。新舊《唐書》、《資治通鑒》對這三次戰事記載頗詳。
高宗即位以來,吐蕃一直是大唐(含武周)的大患。面對吐蕃頻繁入寇,攻地掠民,高宗坐不住了,在解決朝鮮半島問題后,決定調兵遣將給吐蕃以沉重打擊。儀鳳三年(678年)九月,趙國公李敬玄、工部尚書劉審禮西征吐蕃,王孝杰以副總管的身份隨征,結果在青海大非川一帶遭遇慘敗,李敬玄潰逃,劉審禮(不久因傷重而死)與王孝杰被俘,后被押往邏些(今西藏拉薩)。
吐蕃的小贊普看到“貌類吾父”的王孝杰時,眼圈一紅,流下了熱淚,不但沒殺他,還“厚加敬禮”,把他視為吐蕃的座上賓。幾年后,王孝杰回到長安。對于這位被俘虜過的敗軍之將,高宗、武后并沒有難為他,畢竟人家沒投降,沒變節,還給吐蕃贊普當了爹,關鍵是“孝杰久在吐蕃中,悉其虛實”,將來必能派上大用場。武則天執政時,王孝杰被封為右鷹揚衛將軍,因禍得福。
王孝杰第二次打敗仗,時間在萬歲登封元年(696年)三月。當時,吐蕃入侵臨洮,武則天以王孝杰為朔方道總管,率十余萬大軍迎戰。由于唐軍(實為周軍)戰斗力太差,吐蕃“謀驅唐人如驅宰牦?!?,王孝杰遭遇慘敗,軍隊陣亡大半,吐蕃將唐軍尸骸筑了一道“京觀”,“尸骸高與天齊”。兵敗后,王孝杰帶領殘兵灰溜溜地回京復命,武則天一怒之下,將王孝杰免為庶人。
辛辛苦苦幾十年,一戰回到解放前。王孝杰這次沒被武則天斬首,完全是靠之前的功勞底子,以功抵過。丟了官職,成了白身,王孝杰不得不放下兵器,再次拿起農具,默默耕耘著荒廢多年的土地。然而,他畢竟是征戰多年的沙場宿將,一旦天下有變,仍有翻身的機會。果然,時隔不久,北方的契丹又出亂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