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戰楚國為何為敗給退避三舍的晉國?綜合新聞
在了解城濮之戰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個退避三舍這個成語的典故。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城濮之戰正是晉文公重耳兌現了他退避三舍承諾的一場戰役,但是盡管如此,楚成王還是輸了,不由讓人對這場戰役產生好奇。為什么晉國退避三舍,楚國卻還是在城濮之戰中戰敗了呢?
網絡配圖
城濮之戰在《孫子兵法》中有提到過,并且被認為是春秋時期的重要戰役之一,為什么這場戰役這么重要呢,因為這場戰役決定了晉文公的霸權地位。
公元前632年四月初四,楚軍與晉軍在城濮交戰,這場戰役發生在宋楚泓水之戰以后。如果說宋襄公是因為“仁義”而沒有攔住楚軍的攻勢,那么晉文公卻用自己的守信遏制了楚國的北進勢頭,穩定了中原局勢,奠定了晉國的霸主地位,是春秋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場戰爭。
泓水之戰時究其原由,我們可以發現楚國其實勢力強大、兵強馬壯,突破宋國的攔截之后一路北上,勢如破竹。原本宋國出手攔截楚國的北上也是因為晉秦兩國內亂,但是重耳回國之后整頓內務,發展經濟,提高軍隊實力,政權坐穩了之后便開始著手對外了。晉國聯絡齊、秦以抗楚。晉楚都想爭奪霸權地位,爭鋒相對在所難免。
網絡配圖
在這里就可以看出楚成王此人的性格了。城濮之戰之前,楚成王角色雙方實力對比出現一些變故,而且楚軍根據地太遠,戰線被拉長,恐后方遭秦國偷襲。但是楚軍將領子玉不聽王命,堅決不撤。按說將領不聽王命,楚成王不說大怒也會對試圖阻止將領吧。
但是楚成王沒有,非但沒有,反而抱著僥幸取勝的心理,給子玉補充了兵力。但是要說楚成王有要一戰的想法卻也不盡然,他給將領補充的兵力十分少。
這到底是要打還是不要打呢?
不管楚成王是怎么想的,子玉這頭已經為了要與晉決戰而找借口了。子玉提出提出晉要曹、衛復國才解宋圍的要求,晉文公便將計就計,私下答應了,但是要求曹、衛兩國必須與楚斷交,同時扣留了楚國使者,以此激怒了子玉。
網絡配圖
子玉果然中計,放棄圍宋直指晉軍。這時候晉文公下令全軍退避三舍,聲稱兌現當年流亡楚國時所作的承諾。這一舉動,非但可以避開楚軍的鋒芒,還以十分光風霽月的形象拉攏了齊、秦的軍隊。晉軍這一退,子玉為人剛愎自用,自大的認為晉軍是畏懼他們了,率軍直上追到了城濮。楚軍孤軍深入,遭到晉軍猛攻,楚軍右翼被擊潰,子玉還不知后撤,晉軍誘敵深入,楚軍左翼被砍斷,楚軍大勢已去,子玉這才慌忙收兵回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