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莊戰役的影響:極大地鼓舞了清軍的士氣綜合新聞
牛莊戰役簡介中指出此戰是中日甲午戰爭期間的一次重大戰役。
光緒二十一年,日軍由海城兵分兩路進攻牛莊。清軍徐邦道、李光久、魏光燾等將領率部奮勇殺敵。提督譚桂林、鄧敬財等壯烈犧牲,士兵傷亡慘重。平壤戰役后,以李鴻章為首的淮軍屢遭失敗,而李鴻章又避戰求和,致使大連和旅順等地先后被日軍攻陷。清廷批準翁同龢主張征集湘軍的建議,募軍北上,并征召劉坤一督辦東征軍務,駐山海關,節制關內外各軍。后來清軍對已被日軍第1軍第3師團侵占的海城發起反攻。但清軍誤中日軍詭計,再次被打敗,后來日軍繼續向西進攻,兵鋒直指戰略要地牛莊。牛莊地處海城以西25公里,西通錦州、山海關,南聯營口、田莊臺的后路,是清軍運送糧餉兵械的要道,而且當時各軍糧草、輜重盡在牛莊。這是牛莊戰役簡介中突出強調的內容。
網絡配圖
史料記載當時日軍兵分兩路,同時向牛莊進犯。在經過一晝夜激烈的外圍戰和慘烈的巷戰后,雖然日軍每占領一座建筑物,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但此戰還是以日軍獲勝、清軍慘敗告終。牛莊戰役中清軍敢于以弱碰強,且重創數倍于己的日軍,雖敗猶榮。清軍眾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作戰精神,彰顯出中國人民至死不屈的英雄氣概,以上便是牛莊戰役簡介的主要內容。
牛莊戰役是中日甲午戰爭中的重要戰役之一,1895年日軍兵分幾路由海城向牛莊發起進攻,清軍在徐邦道及李光久等人的指揮下,奮力反抗。此次戰役中清軍提督譚桂林以及總兵余福章等人壯烈犧牲,士兵損傷約兩千多名。這是一場以弱碰強的戰役,雖然最終以清軍失敗告終,但是重創了日本軍隊。加上在此之前,清軍在面對日軍的時候多以軟弱懼怕的狀態出現,所以此次戰役對人民以及清軍是一場極大的鼓舞。那么,牛莊戰役的背景是什么呢?
牛莊戰役爆發前,清軍方面隸屬于湘軍的戰士分別駐扎在摩天嶺以及山海關內外。1895年李光久等人分別率領著共計上萬的士兵,配備四千六百多支槍,經過一個多月的行軍,成功的抵達了田莊臺。這是甲午戰爭打響后,清政府派出的最大數量的軍隊,其目的在于牽制日軍向山東的進攻,緩解北洋艦隊的危機,同時為第三次海城反攻戰做準備。
牛莊戰役的背景還包括在清軍組織第三次反攻海城戰期間,日軍第一軍司令提出了遼河平原掃蕩作戰方案,使得日軍開始大舉向山海關進犯。日本第一軍和正在侵略山東半島的第二軍聯合作戰,南北夾擊,致使清軍大敗。隨后取得戰爭勝利的日本軍隊向鳳凰城一代掃蕩,最終突破清軍海城北部和西部防線,并掃清了鞍山附近的清軍。成功在鞍山匯合的日軍開始合力向牛莊發動進攻,遭到了清軍的奮力反抗,牛莊戰役爆發。以上便是牛莊戰役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