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高麗戰爭與遼宋戰爭的性質一樣嗎?遼朝為什么沒有吞并高麗?綜合新聞
遼宋戰爭與遼高麗戰爭的性質不一樣。前者是屬于內戰,是中國歷史的另一次南北朝,如果算上西夏,則是另一版三國志;后者則是遼國對我國東北地區領土和主權的再確認過程。
元朝建立后,脫脫組織人員編寫史書。無法確認遼、金、宋三個國家誰是正統,因此干脆單獨記史,分別了做了《遼史》、《金史》、《宋史》,干脆都給承認了。因此,在中國史學界來看,遼宋之間的戰爭應是中國的內戰。
唐朝攻滅高句麗,然后幫助新羅攻滅百濟,新羅的土地一直在朝鮮半島東北半壁。后來新羅趁著武則天掌權時東北地區發生叛亂,中央勢力不能及時應對,吞并了原百濟地區,并將土地向北部擴張。
唐王朝原本在東北地區設置了安東都督府和熊津都督府治理東北和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故地。唐玄宗時,對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進行了既成事實上的承認,冊封了渤海國,將大同江以南的土地都賜給了新羅。8世紀中期后,隨著唐王朝對東北地區的統治能力減弱,東北地區先后興起了渤海國、后突厥、回鶻、契丹等多個強權勢力。在朝鮮半島立國的新羅也趁機侵奪唐王朝的土地,先后占據了熊津都督府的九州之地,并將土地向北擴展到大同江流域,與渤海國接壤。
9世紀后期后,新羅境內的地方豪族多次舉兵叛亂,自號將軍、城主等,脫離新羅統治。其中甄萱、北原的梁吉及其部下弓裔等成為最有力的勢力。甄萱原本是尚州出身的農民,在西南海建立軍功被升為將領。892年以完山(今全州)為根據地起兵,攻占武珍州(今光州)獨立。后糾集周邊豪族以擴大勢力,900年自稱(后百濟王),於朝鮮半島西南部建立(后百濟)。
弓裔891年起兵反新羅,隨梁吉於江原道等地作戰。898年以松岳(開城)為都於北部建立了(后高句麗),901年推翻梁吉自行稱王,建立獨自的年號與官制。后高句麗904年改國號為(摩震),905年改為(泰封)。
自此,算上原來的新羅國,朝鮮半島繼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前的百濟、新羅、高句麗之后再一次上演了三國殺。只是這次出現的三個國家,本質都是新羅內部的分裂勢力,在性質上與原來的三國時代不能等同耳語。如高句麗的主要疆土和都城、民眾都在我國東北境內,是我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
如中國的三國時代的歷史劇本差不多,與曹、劉、孫三家混戰數十年,最終三國歸于司馬氏如出一轍。公元918年, 弓裔的心腹愛將王建(系地方豪強,司馬懿性質)叛變自立,攻滅了泰封國,建立了高麗國,建元“天授”。隨后,王建開始了統一朝鮮半島的戰爭。公元927年, 甄萱帥兵進攻舊主新羅,占領慶州,殺了新羅景哀王(類似夷陵之戰)。隨后,王建以為新羅報仇名義發動了對甄萱的戰爭。大戰連年,最終高麗技高一籌。在936年后百濟國內發生叛變時,趁機滅亡了后百濟。而在935年,新羅已經向高麗奉表投降。所以,立國18年后,王建建立的高麗統一了新羅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