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之戰是怎么回事?具體過程是怎樣的?綜合新聞
秦滅六國之戰,又稱秦國統一戰爭,指的是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中實力最強大的秦國進行消滅其他六個諸侯國,完成中國統一的戰爭。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鏟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后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秦朝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過程
并韓滅趙
秦在發動攻趙之前,即依李斯、尉繚之謀,以間諜挑撥活動,挑起燕趙兩國之間的戰爭,待燕趙戰起,秦國即借口援燕抗趙,開始對趙進攻。秦軍從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趙,但把進攻的重點指向趙國南部,以陷趙軍于兩面作戰、腹背受敵的困境。
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冬,燕趙兩國正在酣戰之際,秦派王翦率軍進攻太行山之戰略要地閼與,使這個早為秦國垂涎的戰略要地一舉被秦拔除,從而打開了從西面進攻邯鄲的通道。秦楊端和軍進攻韓陽(閼與之北),也順利攻克,這樣邯鄲的西北方向失去了屏障。秦桓齮軍從南陽出發,攻占鄴邑所屬之安陽。至此,秦軍已推進到邯鄲之南,僅與趙都邯鄲相隔一條漳水和少數城邑。各路秦軍雖有30萬之眾,但由于受到趙20萬大軍的頑強抗擊,在攻占上述地區后,即被阻于現地。后來,經過連續作戰,秦王政將原來由南北3支攻趙部隊,編為1個獨立作戰單位,由桓齮統率。
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桓齮的新編部隊再度向趙南部進攻?;庚t避開正面渡河,改由漳河下游渡河迂回趙扈輒軍的側后,攻擊邯鄲東南的平陽。兩軍于平陽展開交戰,趙軍被擊破,被斬首10萬人,趙將扈輒戰死。 趙王啟用北部邊疆名將李牧為統帥。李牧率趙軍同秦軍交戰于宜安肥下地區,給秦軍幾乎全軍覆沒的沉重打擊,只有秦將桓齮帶領少數護衛突圍逃走。
韓國在七國中為最小,而所處地位卻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關東進之道路,秦要并滅六國,必須首先滅韓,因而形成了秦韓兩國間的連續戰爭,經過秦國的多次打擊,韓的土地日漸縮小,韓于是向秦表示愿為藩屬。
秦王政十七年,韓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為徹底滅韓,派內史騰率兵再度對韓進攻,韓無力抵抗,內史騰指揮秦軍攻克韓都,俘虜韓王安,把所得韓地改建為潁川郡。 [8] 這樣,六國之中韓國最先滅亡。